工業循環冷卻水系統中堿度的監測是維持系統穩定運行的關鍵環節,其直接影響腐蝕控制、結垢風險、水處理藥劑的效能以及系統運行的可靠性。核心原因可歸納為四個方面。
1.維持pH穩定性,抑制金屬腐蝕
循環冷卻水中的堿度主要由碳酸氫鹽(HCO??)、碳酸鹽(CO?2?)和氫氧化物(OH?)等堿性物質構成,是水體緩沖能力的重要指標。堿度能夠中和因CO?逸出、有機質降解或外來酸性物質引入所產生的H?,避免pH劇烈波動。
堿度過低(pH < 7):水體呈酸性,可溶解碳鋼等金屬設備表面的保護性氧化膜(如Fe?O?),引發全面腐蝕或局部點蝕,顯著縮短設備壽命。堿度過高(pH > 9.5):在堿性較強的環境中,鋼鐵材質可能發生堿性腐蝕,例如生成Fe(OH)?并進一步氧化為Fe(OH)?,甚至引起不銹鋼的應力腐蝕開裂。
通過持續監測堿度,可將系統pH動態調控于適宜范圍,促進金屬表面保護膜的穩定形成,從而有效控制腐蝕速率。
2.調控結垢趨勢,保障傳熱效率
隨著循環水濃縮倍數的提高,水中鈣、鎂離子與堿度同步上升。堿度與硬度共同決定了碳酸鈣等沉積傾向:在高堿度、高硬度條件下,碳酸氫鹽受熱易分解,析出的碳酸鈣垢層沉積于換熱表面,顯著降低傳熱效率,增加能耗,甚至引起管道堵塞。堿度監測為計算朗格利爾飽和指數(LSI)或萊茲納穩定指數(RSI)提供關鍵參數,藉此可判斷水質處于結垢區或腐蝕區,從而指導阻垢劑的投加或調整循環水濃縮倍數。
3.確保水處理藥劑的效能
循環水系統常用的緩蝕劑、阻垢劑和殺菌劑等藥劑的效果高度依賴于pH環境,而pH又與堿度直接相關:
緩蝕劑(如有機膦酸類):在弱堿性條件下才能有效絡合金屬離子并在設備表面形成完整保護膜;pH > 10 時易發生水解,藥效下降。阻垢劑(如聚羧酸類):高堿度環境下易與Ca2?、Mg2?形成不溶性絮凝,導致失效。殺菌劑(如次氯酸鈉):在適當堿性條件下分解速率減緩,作用時間延長。
因此,堿度監測有助于精確控制藥劑投加策略,避免因pH失控引起的藥劑失效或過量消耗。
4.控制系統運行風險并符合規范要求
堿度的異常波動可能引發系統性運行風險:堿度急劇降低可能導致pH下降,加速腐蝕;堿度過高則結垢傾向增強,影響熱交換,甚至造成非計劃停機。
國家標準《工業循環冷卻水處理設計規范》(GB 50050–2017)中對不同系統類型的堿度上限作出明確規定。定期監測堿度是實現合規、穩定、經濟運行的必備手段。